“十四五”期間,“運河之都”淮安以開放為筆、以平臺為紙,深耕淮河華商大會、金秋經貿懇談會、臺商論壇等核心載體,持續拓展對外合作的深度,從長三角北翼開放節點城市躍升為區域性開放高地。
架起兩岸融合“連心橋”,臺資高地從“集聚”到“集群”
作為大陸唯一以“臺商”命名的經貿論壇,臺商論壇歷經十九年深耕,在“十四五”期間實現了從單一項目對接平臺向兩岸融合發展戰略平臺的成功轉型。論壇緊扣“聯拓市場 智啟未來”“發展新質生產力 共建臺資集聚區”等時代主題,累計吸引近千名海峽兩岸嘉賓,成為推動兩岸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紐帶。
平臺的核心價值在于推動臺資經濟從“單點落地”向“集群發展”的深度跨越。依托國家級臺資企業產業轉移集聚服務示范區的金字招牌,我市已累計設立臺資項目1500多個,總投資近260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近80億美元,形成“千家臺企落戶、千億產值貢獻、千名臺商匯聚”的獨特格局。龍頭企業的引領效應愈發凸顯。鵬鼎控股今年再追加80億元布局AI配套項目;運時通20億元軟體家居科技園、佰瑞10億美元零碳綠電電子制造等項目陸續落地,推動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等產業鏈向高端化邁進。
淮昆臺資合作產業園成為集群化發展典范,精準承接昆山及周邊優質臺企富余產能,累計簽約引進南寶新材料、新萊潔凈等項目近70個,實現了“引進一個、帶動一串、輻射一片”的乘法效應。
打造全球招商“強磁場”,開放能級從“量增”到“質優”
金秋經貿懇談會是淮安面向全球的“開放名片”。自2022年舉辦以來,這一盛會迅速從單一項目簽約升級為“主會場+縣區主題子活動”的立體格局,構建起覆蓋聚氨酯、復合材料、生物醫藥、半導體封裝測試等重點領域的精準對接體系,成為全球優質資源落地的“強磁場”。
四年來,百勝、百事食品等世界500強企業相繼落戶,實現了外資利用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創新引資模式的探索更顯淮安智慧:洪澤區設立蘇北首個“純外資主導+本土產業協同”的QFLP基金,由KKR集團引進丹麥諾和控股,對施爾豐開展股權投資超6000萬美元;巨石集團兩次增資共15億元,形成了項目投資、資本注入、產能擴張多元并舉的引資新格局。
產業鏈招商精準發力。我市組建專業招商小分隊常年駐守臺資密集區,赴德國、意大利設立駐點招商機構,年均境外招商超30批次,圍繞龍頭企業開展“走進總部”活動,成功引進全球最大現代化菌種繁育中心、玻纖零碳智能制造基地等標桿項目。2025年金秋經貿懇談會上,蘇州華碧鈣鈦礦項目、金湖18.38億元產業鏈項目等成果亮眼,洪澤復合材料產業園實現“開園即滿園”目標。與此同時,“政產學研金”協同生態加速形成,北京化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等相繼揭牌,為產業升級注入持續創新動能。
鑄就淮水商脈“同心鎖”,華商生態從“結網”到“織夢”
作為淮河生態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江淮生態經濟區等重大戰略的唯一交匯城市,2021年,我市舉辦首屆淮河華商大會,聚全球華商、議合作大計,突破行政區域限制,整合區域資源,拓展合作領域,引發淮河流域城市的強烈共鳴、海內外企業家的熱烈響應。
五年來,我市充分發揮淮河華商大會這一載體平臺的作用,依托生態、區位、產業及服務四大優勢,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深化與各類企業家的交流合作。大會已成為全市招商引資的核心載體、產業合作的關鍵平臺以及擴大開放的重要窗口。臺華新材料、天合光能、南高齒等集團企業都因大會與淮安結緣并在淮投資,一大批優質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大會期間,各縣區、園區還立足當地產業發展實際,精心策劃各具特色的子活動,構建起產業鏈與供應鏈深度融合的立體平臺。
激活全域開放“新動能”,合作格局從“單點”到“全域”
淮河華商大會、金秋經貿懇談會、臺商論壇等多輪驅動,推動淮安對外合作從“單點突破”邁向“全域開放”。外貿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今年1-10月,我市進出口總值499.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6%。
開放載體能級持續提升。中國(淮安)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交易額年均增長50%以上,培育500余家跨境電商主體;淮安港與上海港實現“海河聯動、滬淮同城”,今年1-10月淮安港外貿集裝箱再創歷史新高,達14.52萬標箱,同比增長57.42%;淮安漣水國際機場全貨機航線、海鐵聯運班列暢通物流通道,讓“淮安制造”遠銷全球。制度型開放的深入推進更讓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淮安市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的若干方式》出臺實施,外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全覆蓋,讓開放成為淮安最鮮明的城市特質。
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我市必將深化對臺融合、拓展全球合作,在制度型開放上再突破、在產業協同上再升級、在服務創新上再提質,以蹄疾步穩的定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書寫更加精彩的開放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