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我市以高質量發展為綱、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刃,聚焦發展最迫切、群眾最關心的問題,重點重抓產業發展、縣域經濟、生態環境、縣中振興“四件大事”,接續解決好空間要素足不足、發展載體強不強、環境治理系統性夠不夠、縣中振興基礎牢不牢、干部會不會干“五個方面重點問題”,更好發揮對全局的支撐作用,堅定信心、守正創新,努力把更多的不可能變為可能,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堅定不移抓產業,筑牢發展根基
為了徹底扭轉產業不強的局面,我市將產業發展列為“四件大事”之首,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7+3”先進制造業集群為基礎,重點培育“353”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加快建設特色鮮明、競爭力強、貢獻度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面對空間要素制約,綜合運用收儲、收購、置換、轉讓等多種方式,“一地一策”“一企一策”推動低效用地再開發從單宗盤活向片區綜合開發轉變,進一步緩解用地壓力、拓展發展空間。全市累計收儲(盤活)低效企業用地1.26萬畝,新編制500畝以上集中連片工業用地儲備方案21個,其中9個地塊已完成儲備。
通過項目攻堅、科技創新、企業培育和“四最”營商環境優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綠色食品等主導產業不斷取得新突破。2021年至2024年,我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9.6%,規上工業投資年均增速20.7%,連續四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工業用電量年均增速15.9%。年內規上工業總產值將較2020年實現翻番。
因地制宜抓縣域,建強關鍵支撐
我市以縣域經濟為突破口,加快壯總量、提速度、增效益,不斷增強對市域經濟的支撐力。
漣水經濟開發區發揮自身交通優勢,深入實施“鏈主+龍頭”雙輪驅動策略,以巨石、捷泰等百億級項目為引領,推動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精心繪制“一園三區”產業升級圖譜,推動園區承載能力不斷提升,并通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激發干部活力。
“十四五”時期,漣水縣獲評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并持續進位,上升至第86位。當前,漣水縣正通過重大項目攻堅、建強平臺載體、優化營商環境,加快構建產業規模壯大、質態提升、特色彰顯的現代產業體系,向著雙千億目標加速邁進。全市各縣區園區聚焦形態、業態、生態、神態“四態”同步提升,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重塑縣域發展新優勢。
敢闖敢試抓生態,釋放優勢潛能
圍繞解決環境治理的系統性問題,我市一方面將環境質量變好作為硬要求,實施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項目,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質量指數連續五年居全省第一;另一方面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大力提高生態農業發展水平,深化生態農業試驗單元創新實踐,努力走出生態與經濟“雙贏”之路。全市建成16個生態農業試點單元,圍繞農田退水回用、漁業尾水循環、畜禽糞污治理,為淮安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了有力探索。
通過統籌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農業投入品減量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生產鏈條綠色化,淮安正努力走出一條“模式業態更優、綠色品牌更響、生態價值更高”的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推動發展潛力不斷釋放。
系統聯動抓教育,回應群眾期盼
我市以解決“縣中振興基礎牢不牢”問題為引領,以家長訴求為中心,推出縣中振興十條改革舉措,全面加強縣中領導班子建設,設立縣中振興專項資金,樹牢優績優酬、優教優酬鮮明導向,開展全市普通高中市帶縣、強帶弱“雙帶”行動,推動縣域高中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通過抓住教師、教學、教研三個關鍵,持續實施“教育名城名校名校長”對標趕超行動和“領軍校長”“未來校長”培養工程,探索建立“縣管校聘”機制,創新開展“擺渡行動”,建設14個高中學科教研基地,縣中振興基本實現“一年起勢、兩年成勢、三年構建比較優勢”的目標。如今,全市高中學校黨組織書記和校長、教干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明顯增強,育人質量實現較大幅度提升,市域優質高中版圖進一步擴大,人民群眾中考擇校焦慮明顯減輕。
回望“十四五”,我市以改革創新驅動全域躍升。奔赴“十五五”,我市將繼續弘揚改革創新精神,以真抓實干鑄就發展基石,以久久為功破解發展難題,以開拓進取開辟發展新局,奮力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航程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