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關鍵制度安排。“十四五”期間,我市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建立了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補充養老保險為輔助、個人養老金融為補充的多層次體系,持續提升老年人兜底保障水平,真正推動“養老”變“頤老”。
養老保險水平穩步提升。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實現基本養老保險法定人員全覆蓋。落實基本養老保險待遇調整機制,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調增至每人每月248元,人均待遇水平不斷提升。在全市9個縣區60個村集體開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集體補助試點,累計補助1.64萬人次。兜牢特殊困難群眾社會保障底線,近5年共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金27.88萬人次,實現參保登記、代繳保費、享受待遇“三個100%”。
醫療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在基本醫保實行市級統籌的基礎上,將老年人常見的白內障、淚道阻塞、翼狀胬肉、瞼內翻、瞼外翻等五類手術治療納入日間手術管理和結算,減輕老年患者醫療負擔。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全市職工醫保參保人員已全部納入長期護理保險保障范圍。設有長期護理保險服務中心8個、評估機構7家、護理機構101家,3300余名老年人享受長護險護理服務,有效減輕失能人員家庭負擔。鼓勵開發商業補充醫療保險產品,新增承保老年人約30萬人。
救助保障作用明顯增強。城鄉低保標準調增至每人每月733元,特困人員供養標準按照不低于低保標準的1.3倍執行,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標準按照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具備生活自理能力三檔分別調整至上年度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30%、15%、5%,保障標準為歷年之最。為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探訪關愛服務9萬人次,為1.4萬名老年人開展白內障復明手術,為542戶困境婦兒家庭提供微關愛服務,特殊困難老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