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是發展的寶貴財富。圍繞用好水資源,多年來,我市在加強水資源管理保護、深化節水型社會建設、補齊農村水利設施短板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淮河真正成為惠民利民的幸福河道。
“十四五”期間,我市圍繞加大節水力度,出臺《淮安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推廣“合同節水”模式,相關經驗做法在淮安市高校合同節水成果展示活動上展示宣傳;新增國家級、省級重點用水企業水效領跑者各1家;7個縣區均創成節水型社會達標縣(區),實現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全覆蓋。
圍繞進一步強化水資源保障能力,我市建成金湖縣入江水道黎城湖、漣水縣古淮河漣水湖、盱眙縣龍王山水庫等備用水源地,推進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全市12個已建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已全面完成;持續加強地下水管理,建成64處地下水自動監測站點,構建較為完備的地下水監測站網體系;強化水源調配、嚴格用水管理等措施,重點河湖生態水位(流量)得到有效保障。
農村灌區建設和供水保障工程對于水資源利用意義重大。近年來,我市實施了淮漣、渠南、渠北、臨湖、運西、洪湖圩、利農河、官塘、官灘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加強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銜接,探索農田尾水回用機制,不斷提升灌溉水利用系數,多個灌區獲評年度省級節水型灌區;編制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規劃,實施農村飲水工程維修養護等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大老舊管網更新改造力度,切實降低管網漏損率。
在嚴格科學的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下,全市水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2024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32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8.2%。以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為目標,我市正加快構建節水產業體系,走出一條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