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針”。今年以來,我市認真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適應人口變化趨勢特征,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抓好民生事業,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堅持就業優先導向,筑牢民生之本。上半年,我市將“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崗位信息發布站點、零工市場延伸至鎮街、社區,搶抓春節、“五一”假期等勞動力流動高峰期,通過新春招聘大集、網絡直播帶崗等形式,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聚焦重點群體就業,開展駐淮高校畢業生“青春留淮”行動、淮安籍在外技能型人才“鳳還巢”行動、重大項目招工引才“一企一策”服務行動、產教融合賦能發展行動等,切實拓寬勞動者就業渠道。市政府出臺《關于開展“技能興淮”行動助力富民增收賦能產業發展的工作方案》,開展“掃盲式”“訂單式”“定崗式”“定向式”培訓,通過開展企業職工“提技穩崗”行動、重點群體“精準培訓”行動、在校生“強技賦能”行動,精準搭建企業和勞動者供需平臺。截至6月底,我市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新增就業2.44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09萬人,促進技能型人才回淮就業2742人,為2.35萬人提供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753個創業主體獲批1.95億元富民創業擔保貸款,支持3476人成功自主創業。下半年,我市將加大惠企穩崗力度,更好發揮重大項目帶動就業作用,扎實開展“技能興淮”行動,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切實以就業之穩助力經濟之穩、社會之穩、民心之穩。
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增進民生福祉。今年以來,我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全力補齊民生短板,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以2025屆高三縣中振興“十項行動”為抓手,堅定不移推動縣中振興;出臺《淮安市基本養老服務指導性目錄清單(2025版)》,為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養老服務提供指導;持續推進2家省級社區普惠托育點和10家市級普惠托育機構創建工作……公共服務關乎民生、連接民心,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我市將在教育、醫療、“一老一小”、精神文明等方面推動相關部門進一步樹牢以人民為中心思想,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用心用情紓民困解民憂,不斷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織密兜底保障網絡,守住民生底線。今年上半年,全市持續開展特殊困難對象排查,強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深入開展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持續深化“淮尚助困”社會救助品牌實踐,推動我市社會救助向“物質+服務”綜合救助模式轉變,籌集150萬元慈善資金,滿足散居特困老人住院治療的照料護理需求,切實織密兜底保障網絡。共發放城鄉低保、特困供養、困境兒童保障、殘疾人“兩項補貼”、臨時救助、尊老金等各類民政救助保障資金6.94億元,惠及民政保障對象45.2萬人次,有力保障了特殊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下半年,我市將進一步強化困難群體保障,做好低保標準調整工作,提高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優化社會救助審核審批流程,深入開展好服務類救助試點工作,加強部門信息共享與服務聯動,努力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