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資訊 專題專欄 淮安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專題 工作進展
《淮安市住宅小區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管理條例》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今年1至9月全市住宅小區電動自行車充電相關火災起數從108起降至52起,同比下降超過50%。數字背后,是一場關乎千家萬戶安全的攻堅戰。
去年以來,我市將電動自行車安全治理作為重點民生實事,持續深化“一件事”改革,大力推進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全鏈條治理,成效顯著。
法治先行強根基
治理之初,首要難題是監管依據不足。市人大常委會在全省率先出臺《淮安市住宅小區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管理條例》,填補了電動自行車安全治理領域的法治空白,讓監管工作有章可循。在條例制定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堅持便民利民、簡要簡明、實用管用的原則。從條例出臺后的效果看,很好地體現了上述原則。
該條例聚焦住宅小區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管理,內容框架由4條一般性條款(包括目的依據、適用范圍、參照執行和施行時間)和7條實質性條款構成。實質性條款明確了主管部門職責、充電設施的建設要求與管理方式(包括充電收費、相關禁止行為),規定了物業管理方與運營方的具體責任,同時設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其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率先明確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作為主管部門,以協調解決充電設施運營中的矛盾;規定已建成住宅小區應根據需要設置集中充電設施,為既有小區增設設施提供了法律依據;在全國范圍內首次明確提出充電設施運營主體的維護保養和安全隱患消除責任。
針對實踐中暴露出的設計標準不統一問題,我市制定《淮安市電動自行車充電停車場所設計技術細則(試行)》,同時制定《住宅小區、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建設改造工作實施方案》,為全市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改造建設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這一套“法規+標準+方案”的組合舉措,為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安全治理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應建盡建增供給
面對巨大的充電需求缺口,我市創新機制,市住建局等部門統籌國有企業和第三方專業公司力量,全面優化“樁棚”的投、建、維、管及運營各環節,成果顯著。全市新增充電口13.5萬個,去年和今年改造的共計242個老舊小區全部實現應建盡建。
我市積極探索“政企合作”“社企共建”等多元模式,推廣“物業讓渡利潤空間、企業投資建設設施、雙方共同參與管理、百姓降低充電成本”模式。例如,在部分安置小區創新推行“一戶一表一鎖”建設模式,實現了充電收費“零差價”,讓居民享受真正實惠。同時,鼓勵采取物業自建、業委會使用公共收益建設等多種形式增設充電設施,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
科技賦能提水平
我市致力于構建“立體防火墻”,一方面,指導物業全面排查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隱患,并通過在架空層設置臺階、圍擋等進行防火隔離。另一方面,強化技防建設工作:完成376個高層住宅小區地下充電場所的防火分隔設施建設,為地下空間裝上“防火盔甲”;在全市范圍內安裝電梯阻車識別系統1.3萬余套,從源頭阻斷電動自行車“上樓”;增配獨立式感煙火災探測器3563只、簡易噴淋系統416套,構建起“感知—預警—處置”的早期火災防控體系,極大提升了本質安全水平。
協同共治解難題
我市住建、應急、消防、供電等多部門建立定期會商和協調聯動機制,共同破解場地選址、電力接入、安全監管等難題。
市市場監管局對銷售主體開展行政約談和源頭倒查,將電動自行車及關鍵配件納入市級監督抽查范圍,查處非法改裝、銷售不合格產品等行為,并優化安全檢測服務。市公安局交警部門綜合運用科技與人力手段,強化路面違法行為查處,研發人臉識別模塊,重點整治闖紅燈、不戴頭盔、逆行等行為,聯合外賣平臺推行警企共治機制,并通過數據建模和集中行動精準打擊非法改裝等行為。市消防救援支隊聯合住建等部門開展專項檢查,推動隱患整改,并為充電棚加裝技防設施,在住宅小區組建由物業人員構成的快速處置隊,負責日常宣傳、發現并勸阻違規行為及撲救初期火災等工作。市商務局組織開展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活動,對參與門店進行規范管理,優化信息采集平臺功能,確?;顒右幏队行颉:闈蓞^的做法是其中的典型:在充電設施建設前,區住建、消防等部門共同勘察確定場地,并充分征求業主意見,建設工作由本地國有企業統一實施,竣工后再由住建、消防、供電等部門聯合驗收,確保項目既安全合規,又貼近民意。
經過一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市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全鏈條治理攻堅戰成效顯著,不僅實現了電動自行車充電相關火災數據的大幅下降,更切實提升了市民的安全感,讓市民能夠安享平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