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資訊 專題專欄 淮安市新型工業化發展專題 工作動態
今年以來,我市錨定新型工業化第一方略,在項目攻堅、企業培育、集群構建上持續發力,1-8月份,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工業開票、工業用電量分別同比增長8.3%、9.8%、7.9%,增速分別位居全省第1、第2、第2,其中“353”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產值同比增長8.0%,為全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項目攻堅破局,筑牢產業發展“硬底盤”。今年初,市委、市政府連續第5年聚焦項目和營商環境主題召開“新春第一會”,將項目建設作為產業發展的“頭版頭條”。在招商選資環節,圍繞“353”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組建專業招商小分隊,開展“一把手”招商、以商引商。1-8月份,新招引億元以上工業項目544個,其中“353”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項目占比達八成、科技型工業項目344個,超序時進度。在營商環境優化方面,建立項目“五新”全生命周期服務管理機制,針對落地審批、要素保障等關鍵環節開通“綠色通道”;市工信局聯合多部門開展“過堂剖析會”,現場會辦,全力推動項目建設提速。1-8月份,全市規上工業投資同比增長9.5%,增速位居全省第2,新開工億元、10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分別為261個、48個,臺華織造染整、庫比森輪胎等百億級項目順利投產,為“353”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積蓄強大后勁。
企業培育賦能,鍛造產業升級“主力軍”。我市堅持分類施策,構建優質企業發展矩陣。在龍頭企業培育上,對38戶百億元(50億元)重點培育企業開展“一對一”服務。1-8月份,38戶重點培育企業實現產值1072.2億元,同比增長10.2%,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35.8%。在中小企業轉型上,出臺《2025年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引導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已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2戶、省專精特新企業363戶;實施新一輪“智改數轉網聯”三年行動計劃,去年完成企業免費診斷全覆蓋,今年起3年內將實現規上企業智能化改造、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全覆蓋。今年以來,我市新增省先進級智能工廠103戶,數量居蘇北第二;目前規上企業生產設備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9.2%,蘇北第一。我市還深入推進科技型企業、高能級創新平臺培育,建成全市統一的科研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在全省率先出臺化工中試基地管理辦法,19個中試平臺進入省重點培育庫,淮陰工學院機械制造系統中試平臺入選工信部首批重點培育名單,蘇北唯一。去年,我市39人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名單,是上一年的3倍,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集群構建聚勢,打造產業協同“新高地”。為優化產業發展生態,我市圍繞“353”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逐一制定行動方案、繪制產業鏈全景圖譜,推動產業從“拼資源、拼政策”向“比配套、比服務”轉變。在新能源產業領域,以天合光能、捷泰科技、曼恩斯特等龍頭企業為核心,加快建設新一代高效光伏電池生產線和光伏中試研究院,該產業已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當前正聯合兄弟城市打造世界級光伏先進制造業集群。同時,成立市級企業發展服務中心,統籌推進產業鏈供需對接、政策服務等工作;拓展應用“淮企小秘書”一站式服務平臺、“淮鏈通”網絡貨運平臺,加快“五中心一基地”產業配套建設;將工業強市資金免申直達項目占比提升至95%以上,今年以來已向上爭取“兩新”、制造強省資金等6.58億元,創歷史新高。
如今,我市“353”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已形成“龍頭引領、鏈條延伸、生態完善”的發展格局,1-8月份,全市“353”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實現產值2116.8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比重70.6%,有力支撐全市工業經濟四項主要指標增速連續15個月保持全省領先,為淮安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