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盱眙縣堅持謀篇布局、謀定后動的系統思維,跨河發展、協調聯動的開放意識,創新突破、點面結合的繡花功夫,在景區、園區、社區、小區、街區等點位上重點打造,著力建設一個充滿生機活力、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家園。
街區治理,提升城市品質。該縣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和特有文化,將街區建設與地方文化、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發展相結合,推進社區空間治理工作,通過環境整治、綠化補植、車位施劃等舉措,推動區域環境衛生、容貌秩序實現大幅提升,目前已累計改造提升建筑立面約15000㎡,新增綠化約2000㎡,整治提升美麗果園、菜地約4000㎡,新增照明路燈295個。同時,積極做好“后半篇文章”,加強空間治理中回收地塊的修復提升、綜合利用,連片集成打造特色空間,為居民創造宜居宜業良好環境,讓居民切實感受到身邊環境的巨大變化,幸福指數顯著增強。
社區治理,守護居民安寧。該縣整合基層社會治理資源,圍繞多個維度精準發力,聚焦社區治理的“難點”、化解矛盾糾紛的“痛點”,通過多元化舉措打通群眾生活的“堵點”,切實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吸納退役軍人、黨員志愿者、物業工作人員、新就業群體等300余人,組建“平安盱眙”志愿服務隊,他們活躍在社區各處,常態化開展安全隱患排查、矛盾糾紛化解、救助政策宣傳等工作。用有“深度”、有“溫度”、有“厚度”的服務,變“群眾呼聲”為“幸福掌聲”,持續為群眾的幸福安居生活保駕護航。
景區治理,擦亮文旅品牌。該縣堅持“全域統籌、精準施策、長效管護”工作方針,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和固體廢棄物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常態化推進景區凈化、綠化、美化工作,立足第一山歷史文化街區、象山地質公園、戚大山公園、新華社區、中澳樂博園等旅游景區,推進“農+旅”“文+旅”雙向融合賦能鄉村振興,豐富本土文化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實現“吸引人”“留住人”“聚集人”,促進居民致富增收,持續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
小區治理,打造溫馨家園。該縣始終以居民需求為出發點,深入推進“把支部建進小區”工作,圍繞“黨建引領,共同治理,多元服務”的工作思路,把黨建工作與網格管理、民生保障、便民服務等相融合,著力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通過“微調研、微協商、微服務、微共治、微評議”五大行動,采用居民需求“點單”、社區“派單”、服務力量“接單”模式,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多元共治、服務惠民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園區治理,打造營商環境最優解。該縣盱城街道工業集中區發展較早,建設年代較遠,工業集中區內基礎設施陳舊,企業數量較多、類型雜亂,安全、環保、道路交通等社會治理問題繁多,一直是治理的“痛點”和“難點”。為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強化主動服務意識,以增強園街承載力為目標,開展道路硬化提升、水電氣網改造等基礎設施管護工作。通過上門走訪、細致查看、詳細詢問等方式,重點了解企業在生產、銷售、儲存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加強對企業內的消防通道、消防設施及倉儲管理等內容的檢查力度,督促企業夯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對發現的安全隱患,按照“定具體整改責任人、定具體整改措施、定具體整改時間”逐一落實整改。同時,摸清企業基本信息、設備設施、風險情況等要素,做好“一企一檔”臺賬資料,健全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