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人民政府
2023年,全市上下認真執行市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關于加強水環境綜合治理全力守護生態碧水議案的決議》,深入實施生態碧水三年行動,預計全市57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91.2%,優Ⅱ比例蘇北第一,在用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
一是聚焦協同高效,完善治水機制。編制《淮安市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制定洪澤湖、白馬湖、淮河等13個主要河湖水生態環境保護方案,計劃“十四五”期間投資64.4億元,實施5大類82項工程項目。印發《淮安市水污染防治聯席會議工作機制(暫行)》,構建政府主導、上下聯動、左右協調的治水工作格局。與揚州市簽訂高郵湖、寶應湖、白馬湖聯合共治協議,實現水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健全完善河湖長制、斷面達標負責人制,將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情況納入高質量跨越發展考核,成立重點斷面水質攻堅工作專班。
二是聚焦源頭發力,做好治水文章。在生活污染治理上,扎實推進建成區污水處理達標區建設,累計實施70個達標區建設,總面積達164.71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區面積55.62%,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達62%、同比提升6.8個百分點;組織開展鄉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行動,全面推進57個建制鎮排水管網檢測修復,500噸及以上生活污水處理廠全部安裝在線監測,實現自動監控設備聯網率、正常傳輸率“兩個百分百”;持續加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完成51條中心城區黑臭水體、28條縣級黑臭水體整治。在農業污染治理上,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提升至96.5%;建設秸稈收儲主體126個、秸稈利用主體34個,全年秸稈離田200萬畝、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建設土壤酸化治理、耕地質量提升和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14個以及農藥施用省級綠色防控示范區13個、稻麥田雜草綜合治理示范區14個,全市農藥使用量較2020年減少1.6%以上;完成池塘標準化改造任務9萬畝;完成15條農村黑臭水體整治,新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涉農行政村103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44%、高于省定目標6個百分點。在工業污染治理上,強化項目治污措施先進性分析,確保擬建項目生產工藝、裝備及污染物排放管理水平達到國內先進、國際領先水平。加強工業園區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組織開展“限值限量”建模核算,積極推進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
三是聚焦重點領域,提升治水成效。成立淮安市洪澤湖、白馬湖流域綜合治理和應急處置指揮部,制定《淮安市洪澤湖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淮安市洪澤湖流域污染溯源整治工作方案》等文件,全面加強洪澤湖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洪澤湖淮安片區斷面水質達到省定考核要求。制定《二河以西運南片區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方案》,全面推進高標準農田、池塘標準化改造、鎮村污水提質增效等八大工程建設,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4.2萬畝、完成秸稈離田5.6萬畝、池塘標準化改造3200畝、直播稻控減3.54萬畝。持續開展“清四亂”專項整治、“三水”清除攻堅等行動,排查清理問題河道946條、面積778萬平方米。出臺《淮安市幸福河湖建設實施方案》《淮安市幸福河湖總體規劃》等文件,聚焦打造“六橫兩縱五湖”幸福河湖格局,完成16條市級河湖“一河一策”修編工作,新建幸福河湖83條、農村生態河道551公里。
四是聚焦基礎支撐,夯實治水保障。持續推進監測監控機構規范化建設,初步構建“1+6”監測監控組織架構,全市11個飲用水源地、424家重點排污單位實現自動監測全覆蓋,41個國省市監測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全部接入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選取清安河、柴米河、大口子湖及出湖河道進行調水物理模型試驗,完善生態活水工程體系建設方案。加快推進突發水污染應急防范體系以及園區“化工企業—公共事故應急池—區內水體水環境”三級防控體系建設,完成蘇北灌溉總渠、黃河故道、鹽河等14條河流應急防范體系建設方案編制以及淮安工業園區化工片區、淮安(薛行)循環經濟產業園、洪澤經濟開發區等3個園區三級防控體系建設。建立重點排污企業環境信息強制公開制度,充分發揮“12369”環保舉報熱線和網絡平臺作用,深入開展水環境保護公益活動。
下一步,全市上下將深化重點河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圍繞保障洪澤湖、白馬湖等河湖水質安全以及重點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持續深入開展生態碧水三年行動,全面推進二河以西運南片區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加快實施退圩還湖、農村生態河道建設、黃河故道與趙公河水系連通等重點工程,全力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切實提升水環境治理能力。持續推進城市、鄉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行動,以管網建設為重點,精準施策、系統改造,確保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提升至70%,全面完成鄉鎮污水處理問題管網修復改造,實現“十必接”排水戶接管率達100%。加快完善水環境治理設施。堅持“促發展、保民生、守底線”工作導向,緊盯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和基礎設施薄弱環節,科學謀劃、精準編制、有序推進2024年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重點項目,計劃年度投資45.6億元、實施項目8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