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8日淮安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淮安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定,將清江浦區代表團史衛東等12名代表提出的“關于加快我市工業項目轉型升級的議案”、開發區代表團韓高峰等11名代表提出的“關于加快我市工業項目攻堅突破的議案”,綜合形成“關于加快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助推淮安高質量跨越發展的議案”,并作為本次大會議案,交由市人民政府辦理。
會議認為,工業是實體經濟的脊梁,抓住了工業就抓住了發展的牛鼻子。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環境是金”工作導向,全面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出臺全市重特大項目攻堅實施方案、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等系列文件,堅定不移抓工業、促轉型、優服務,實現百億級制造業項目招引歷史性突破,有力帶動發展指標逆勢躍升,為全市高質量跨越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動能。但對照市委提出的“153”發展戰略和跨越趕超目標,我市工業經濟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在:產業規模偏小,產業集聚度有待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尚需發力;企業實力不強,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縣域板塊工業經濟體量較小,開發園區在全國、全省同類開發園區中排名仍然靠后;重特大項目對全市支撐作用有待增強,項目招引落地建設需要進一步提質增速,等等。
會議指出,當前,我市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探索起步階段,工業仍然是支撐經濟快速增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導力量。市第八次黨代會明確了“153”發展戰略,提出在“建設具有較強產業支撐力、創新驅動力和開放競爭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方面實現突破,強調“堅持工業化引領,保持強攻工業定力,大力培育特色制造業,打造具有重要區域影響力的制造業產業集群”。
會議要求,市人民政府應著力抓好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項目攻堅突破。堅持“項目為王、環境是金”不動搖,著力實施項目招引“4633”工程,持續提升項目總量、項目質量和項目規模,緊盯世界500強、國內100強、央企和上市公司,大力開展委托招商、以商引商、駐點招商、基金招商,重抓投資體量大、產業帶動力強的50億元以上項目,搶抓成長性好、行業競爭力強的“專精特新”項目,推動工業經濟擴量提質。著力實施項目建設“1422”工程,進一步健全完善要素保障機制,積極做好企業跟蹤服務,統籌調度用地、能耗、環境容量等指標,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四最”營商環境建設,促進工業重特大項目快建設、快轉化、快達效。
二是聚焦產業集群發展。系統梳理我市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發展現狀,以打造長三角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集聚區為目標,加強前瞻性謀劃、戰略性布局,研究出臺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業鏈的政策文件,打造新能源及裝備、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綠色食品、化工新材料、纖維新材料、PCB電子元器件、生物技術及新醫藥7個優勢產業集群,培育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新興數字產業3個先導產業集群,力爭打造一批產值過500億、過千億的產業集群。打造“縱向一體化”的產業鏈條,科學制定產業鏈圖譜,精準開展強鏈補鏈固鏈,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充分發揮產品輻射、技術示范和銷售網絡等方面的優勢,支持其加強供應鏈垂直整合、橫向拓展,努力增加本地配套企業比重,不斷提升產業聚合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三是聚焦企業轉型升級。實施“一企一策”培育骨干企業梯隊,構建以百億級“鏈主”企業為核心、以規上企業為支撐、以專精特新企業為骨干、以上市企業為突破的企業梯隊。積極盤活存量,做大做強現有企業,加快實施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扎實開展“千企上云”“千億投資”“千企問診”“百企示范”等行動,努力建設一批“燈塔工廠”“黑燈工廠”,搶占數字經濟發展新賽道。加大上市企業儲備力度,強化政策引導和業務輔導,加快實現上市企業縣區全覆蓋。充分發揮高質量發展巡診、金融賦能提升等機制作用,為打造更多細分市場“隱形冠軍”和產業鏈“配套專家”奠定基礎。
四是聚焦科技創新引領。加快國家創新型城市創建步伐,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強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政策引導和全生命周期服務,大力培育市級“瞪羚企業”、科技型上市企業。加快淮安高新區、寧淮科創走廊建設,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科創載體培育,推動技術轉移體系化,高水平建設國家大學科技園,不斷提升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院所的合作成效。優化創新生態,健全財投貸保聯動機制,用好“淮科貸”“蘇科貸”,優化放貸流程、提高放貸效率,為解決科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做好服務。優化人才資源開發與配置,強化科技人才“雙招雙引”,全面落實省“雙創計劃”、市“淮上英才計劃”,為科技創新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此項議案的實施情況,由市人民政府向下次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報告。市人大常委會對議案辦理工作應加強檢查,督促落實。